各团总支、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在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淬炼能力担当,学校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践主题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二、参与对象
全日制在读学生。根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需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
三、实践时间
2025年7月—8月
四、实践形式
采取团队实践与个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着力提升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融合度。
1.团队实践要求组队参与,鼓励跨专业、跨院系组队,每个团队原则上10人左右,可围绕参考类别进行申报,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定方向。每支团队成员原则上不少于5人,设指导教师1-2人,必须全程随队参加。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教研工作、辅导员工作考核,并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每位教师指导的社会实践团队不超过2支。为保障活动质量,原则上每名学生最多参与2支团队,每位指导教师最多指导2支团队。鼓励、支持我校教师依托各类科研项目、科研平台指导学生组建团队、定向攻关,提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前期申报并入选教育部、团中央等组织的各类专项社会实践团队、“融爱在行动”暑期社会支教团队统一纳入团队实践管理。
2.个人实践按照“返回家乡、就近就便”原则,由学生自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参与学校组织的暑期海外访学、研学及实习项目,或通过各地共青团“返家乡”系统报名参与政企岗位的公益服务、乡村振兴、文化宣传等工作。实践人员要主动深入基层,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于家乡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并形成实践报告,做到人人参加社会实践,个个都有实践论文、调查报告等实践成果。
五、重点方向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成果,组织和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贯通,努力掌握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寄语精神、《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二卷)等内容,面向基层群众和青少年群体开展小规模、互动式、接地气的宣传、宣讲。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以理论内涵深化与传播形式创新为着力点,系统打造理论扎实、形式鲜活、覆盖广泛的宣讲品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全校青年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内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扩大宣讲覆盖面与影响力。
3.“AI+中国智慧”实践团。贯彻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研、企业参访、技术体验等形式展开实践活动,系统挖掘AI在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教育教学等各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立足学校专业优势,结合“挑战杯”人工智能专项赛内容,通过青年视角记录AI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创新实践。
4.“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鼓励大学生以“推普”工作为手段,面向广大乡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乡村,利用学科优势和资源,开展政策宣讲、实地调研、技能培训、医疗扶持、电商带货、就业服务、资源对接、信息服务、志智双扶等活动,推动科技助农、科技兴农,加强科普宣传,打造具有突出成效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加强推普数字资源宣传等活动,进一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5.“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围绕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战精神、整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双创赛事资源,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深化国情认知、锤炼意志品质、提升创新能力。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切实回应地方实际需求,组织师生扎根基层创新创业。
6.“西部计划”回访调研实践团。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克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寄语,组织青年学子深入西部地区,通过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形式,系统回访调研我校西部计划志愿者,深入了解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服务现状、工作成效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形成调研报告与实践建议。
7.“一学院一城市”社区实践团。结合各学院“一院一品”建设工作,组织师生深入城市、社区调研产业转型与基层治理,体察民众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优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智慧设施、完善适老配套、提升服务功能,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探索现代化社区治理创新路径。
除以上实践选题外,鼓励各实践团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自主探索其他领域,挖掘更多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项目,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配合全国、江苏省及学校的相关重点工作开展系列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具体项目安排另行通知。
六、工作要求
1.周密部署,突出育人实效。各学院、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科学组队、认真策划实施,选派得力干部、专业老师带队,反对“形式主义”、“摆拍走秀”,力戒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2.严格管理,守住风险底线。实践活动应以确保实践师生健康安全作为首要前提,各学院应做好安全防控应急预案和各项配套工作方案,为参加活动师生购买短期综合意外类保险,安全有序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和个人应尊重实践当地风俗人情、习俗文化等,实践计划根据实践地天气变化和自然地质条件等动态调整,如遇突发情况,立即暂停在相关地区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中带队教师要严格执行学校国内差旅有关规定,严守规定红线、杜绝违规吃喝,弘扬勤俭节约优良作风。
3.扩大影响,深化成果凝练。实践中要加强有效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做好典型选树宣传,强化思想引领效果。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团队及个人应主动运用全媒体宣传方式,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各团队和个人在实践过程中,应将开展情况,及时向所在团组织报送微感悟、图文故事、团队动态、实践风采宣传素材,加强调研成果总结、宣传和推广。
4.科学谋划,健全长效培育。鼓励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等有机结合,注重往年优秀实践成果的传承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重点结合“挑战杯”“国创赛”等赛事的要求和标准,选取有社会价值、研究意义的实践活动主题,建立长效培育实践项目的机制,经过1-3年持续积累形成有沉淀、有深度的高质量调研成果,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七、活动安排
1.本年度暑期社会团队实践分为校级团队与院级团队,两类团队均由各学院团总支遴选确定后报送校团委。其中,校级团队实行择优限额申报: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体育学院可推荐不超过2个,其他学院可推荐不超过4个,院级团队数量不设上限,由各学院负责组织管理,并报校团委审核备案。校级团队由校团委予以一定额度的经费资助,经费统一划拨至各学院实报实销,鼓励学院结合实际予以补充资助;院级团队由各学院从教学经费、专业、学科建设经费等渠道统筹安排,校团委不再予以经费资助。本年度已经立项为“阳光支教益青春”暑期社会支教团队的,统一立项为校级团队,不占用各学院推荐名额,经费由心汇心基金会支持,学校不额外划拨经费。
2.各团队(个人)应填写并及时提交《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项目申报表》(附件1)、《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个人项目登记表》(附件2),学院团总支遴选、审核无误后填写《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立项申报汇总表》(附件3)。
以上材料应于6月23日前以学院为单位提交至校团委,相关材料电子版请发送至校团委邮箱。
3.各单位应根据立项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安排社会实践安全工作联系人,保持通信畅通,实践过程中要实现对参与实践学生所在地、健康情况、出行情况的精准、动态掌握,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性。
4.各单位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期间要注重收集、挖掘活动中的典型事例,详细记载活动情况,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形成实践成果。项目总结时须提交实践报告及实践视频等成果。调研报告应既有事实叙述,也有观点论述,符合真实性和论理性的特征要求(格式参考附件4);成果视频时长在5分钟左右,应展示实践过程的收获,鼓励形成有温度、易传播的微视频,致力于能使同龄人引起共鸣、共同成长。项目总结及表彰具体事宜待下学期开学后另行通知。
联系人:朱老师,联系电话:89668103,地址:大学生活动中心103室,邮箱:njtstw@163.com。
共青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委员会
2025年6月19日